【演講】新書發表簽名會 - 不想上班的勇氣@五倍學院
關於我
陳泰銘(Taiming)
- 邊工作邊接案的軟體工程師,Hybrid 接案模式。
- 目前正職為外商公司全端軟體工程師,遠端工作者。
- 接案經歷包含個人外包接案、團隊接案。
- 接案產業多元,包含遊戲業、教育產業、電商、基金會、社團法人、數位藝術、傳產科技業、社會企業、小農、物流業...等等。
Books
- 哎呀!不小心刻了一套 React UI 元件庫:從無到有輕鬆上手
- 哎呀!原來 React 這麼有趣好玩:圈叉、貪吃蛇、記憶方塊三款經典遊戲實戰練習
- 哎呀!早知道就不會破版的 CSS 設計技巧:前端工程師防止佈局意外的必學密技
- 不想上班的勇氣:軟體工作者的第一本接案指南
為什麼出這本書?本書孵化的故事...
2024 年 8 月 11 日,我收到 WebConf 2024 共同籌辦人六角學院洧杰校長的邀約,因著持續在 IT 鐵人賽的活躍,受邀成為講者。雖然接受了這個邀約,但是要講什麼題目真的是困擾著我許久。
因著家裡經濟上的需要,我持續忙著接案、做外包來賺外快。原本還擔心著沒有空來思考要講什麼題目,後來索性大膽一點,跟主辦單位提議我講「接案」相關的題目不知道是否可行?沒想到校長對這個題目也不排斥,甚至給我許多具體有用的建議。
在我陸續調整了幾次方向,改了好幾個版本的講稿之後,終於定下題目為「接案失敗學:前端後端設計端,我還要具備什麼端才能出來江湖闖盪?」。
接案這件事真的是博大精深,接案過程中有趣的故事也是多而又多。所以在準備演講過程當中,有許多有趣的事情想講,但因時間有限、演講架構也有限,最後只能忍痛割捨。
後來有一天,博碩出版社的圖書產品經理突然跟我聯絡,因為他意外看到 WebConf 的宣傳文宣,他對我要講的題目很有感覺,所以打電話跟我聊一下。在通話的過程中他跟我講了他對這個題目出版成書的可能性,以及方向上的建議。可能這些建議剛好讓我很想講又沒辦法講的那些接案經歷有一個出口,然後我就在呼吸也會醉的狀況下,糊裡糊塗地答應這本書的邀稿了。
掛上電話的那一刻,全程都有聽到我通話的老婆一臉苦笑的看著我說:「啊你上次出版完不是才說很累,近期不會再出書了嗎?」「對 ⋯⋯ 呀,對?⋯ 對 ⋯ 對不起? (逃命)」。
總之,事情的發生就是個這樣子。
俗話說「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但對於這句話,我覺得不見得是如此。根據你看事情的角度,他可以是意外,也可以是機會。你把它看成是意外,就會想要逃避 他。把它看成是機會,才會想要把握。然而,總是追求卓越的我們,永遠不會有準備好的那一天,所以在你準備好之前,大部份的機會來到我們面前時,都會容易被解讀成是「意外」。因此,逃避的人很多,抓住的人很少。
關於這個聳動的標題.......
大家是因為不想上班,想知道不用上班的秘訣,所以才來聽今天的分享嗎?(笑
也有人質疑我說「請問怎麼樣才可以不上班?但我看作者的簡介還是在公司上班...」
不用去公司上班其實只是自身的其中一種選擇
其實我並沒有鼓勵大家不要去上班。我想要講的是,你的職涯除了每天朝九晚五打卡上下班之外,你有沒有可能有別的選擇?
我們是不是被上班這件事情捆綁住,而無法去做我們真正想要去做的事情?
- 想要出國旅遊、進修
- 想要休息一下,好好思考再出發
- 想要多陪陪家人、照顧家人
- 有一些自己很想要做的事情
接案並不是萬靈丹,無法神奇地解決所有職場困境,更不是逃避問題的捷徑。
但是他為我們的職涯、我們的生活帶來一些不同的可能性。
- 想出國旅遊,但是錢不夠,所以不敢辭掉工作;如果存了幾年之後,有可能狀況又改變,有錢也無法出國了
- 想要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照顧家人,但是沒有工作就沒有錢
- 你已經痛苦到不想上班,希望能夠重新思考再出發,可是沒有工作就沒有錢、家人會擔心...
但今天如果你有另外接案的工作,上面這些困難的門檻就會降低。
有些事情原本完全不可能,就會變成有一點點可能、或是有可能。
邁向接案的幾個思考
今天想要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到公司上班,是你不得不這麼做,還是你自願選擇這麼做?
另外一個問題是:
我今天還要到公司上班,表示我是一個失敗的接案者嗎?我一定要全職接案維生,才表示我在接案方面取得成功嗎?
你可以有你自己的答案。 但是對我而言,我覺得「自由」是最重要的,你有辦法隨著你的狀況來自由做調整和選擇。 今天我需要錢、需要探索不同產業,那我多接一些案子。今天我想要出去玩、我有別的人生目標,我就接少一點的案子。
案子多案子少,我自己自由分配。
並不是只有全職接案維生才是成功接案,成功的接案不應該只有一種形狀。
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
假設我們把工作型態分成兩個極端,一個是全職接案,一個是全職在公司上班。
我們的職涯其實不是只能二選一。他是一個選擇光譜,你要做的事情是在這個光譜上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
而且最棒的事情是,誰跟你說你就只能選擇一個位置?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當下的需要,來調整自己在光譜上的位置,我認爲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Q:如何從一般的公司制度生活中跳脫?
有人問我說:「如何從一般的公司制度生活中跳脫?」
我想反問,我跟人家一樣去公司上下班,這樣就沒有跳脫嗎?
一個一般人去公司上下班,跟一個昨天偷偷中了樂透頭獎的人去公司上下班,心態是否相同?
一樣的職位、面臨一樣的工作挑戰、一樣被主管罵、一樣待在制度很差的公司,心境完全不一樣。
我認為的跳脫,是想法、心態上的跳脫。
另一方面也可以這樣來思考:
我雖然很不喜歡現在這間公司,但我離職之後去下一間,真的會比較好嗎?
我想這是許多人在轉職的時候會思考的問題。
我們心目中一定會有一些理想中的公司,可是通常這些理想中的公司,職缺很稀少,或是面試很難上,要準備半天,刷題、準備考古題、sideproejct 等等。
但就算進了理想中的公司,好公司裡面也會有不好的部門、不好的同事、不好的主管不是嗎? 當你別無選擇的時候,上面這些東西就會帶給我們龐大的痛苦,好像有一股隱形的力量把我們綁在這間公司裡面動彈不得。
所以,我們今天想要強調的部分是說,我們的人生、我們的職涯,有沒有別的可能性?有沒有別的選擇?有沒有不同的路可以走?
我有沒有可能待在一間不是那麼理想的公司,但是還是能夠過得很開心? 這個開心不是只是單純的轉換想法而已,而是說,我不用怕老闆會不會不幫我加薪、不用擔心老闆威脅要 fire 我、我不用擔心可能遇到壞同事、遇到一堆爛事,想要離職的時候,卻寸步難行,只能在心裡咒罵和想想而已。
因為我們總是有備案、總是為自己留有後路,所以遇到困難我們不怕。
我的接案歷程
接案萌芽契機
我大學的時候就曾經看過我同學在接案,那時我們好像才大二而已,我記得他是做一個博物館的案子,考古學家挖掘恐龍化石的遊戲,可能要給去參觀的小朋友邊玩邊學習那種。
我還在寫學校作業寫不出來的時候,人家已經在接案賺錢了。
我真的覺得很厲害,所以接案這件事情就在我心中萌芽。
第一次接案經驗
後來第一次正式自己接案是研究所的時候,剛好研究所學弟介紹,業主是外系教授的家人,是個美國老奶奶,也是教授,要幫他們的獎學金基金會做網站的重新設計和規劃,我覺得那個教授是打開我接案之門的貴人,因為我也跟他坦白說,我技術不太到位,也不太好意思跟教授拿錢,就是盡力幫你做,累積我自己的經驗。
但是那個教授算蠻鼓勵我的,反正我評估多少錢跟他說,拿了錢就用拿了錢的認真態度來做。所以我就很認真的幫他畫了目前網站的架構圖,哪些地方是多餘的資訊、重複的資訊、冗餘的架構,整理一下,弄成新的網站架構圖,然後找一些版型給他們挑,決定了之後就做了。
那個案子還算蠻成功的,距今已經快要十年前,當初拿的開發設計費,以現在來說,還算是很多的。而且那個網站現在還持續在幫他維護,每年都有持續收到維護費。
那這個案子算是給我一個很大的鼓勵「原來我也是有能力接案的啊!」。因為接案這件事情從來也沒有人教我,學校一定是不會教這種東西,所以我也有感受到,因為沒有什麼經驗,所以在過程當中,除了技術方面有點卡卡的之外,整個流程也不是很順暢,如果不是因為遇到的人是老師、是好人,不然像我這種三腳貓出來接案一定是被釘在牆壁上。
所以從那時起,我就開始有意識的精進自己的軟體開發能力。以及不斷地去思考怎麼樣接案可以更順利、更專業、更流暢。
從此以後
從那之後,只要有人介紹案子給我,在我能力所及我都盡量去接、盡量嘗試。開始持續累積軟體開發能力和接案經驗。
我原本是前端工程師,純前端的案子不多,薪水也不高,就是幫人改改介面、樣式。有後端需求的,只能委託朋友幫忙。 但是漸漸的我覺得這樣不行,有時候朋友不一定有空,而且會有溝通上的成本和代溝,所以我開始跟一些後端的朋友請教,也去看看人家 source code 是怎麼寫的。為了承攬更多案子,我開始開發後端的能力。
當然也要開始學習一些周邊的能力,像是怎麼租用、管理雲端機器、怎麼設定網域、怎麼架構自己的 CI/CD,docker 怎麼用、error log 怎麼追...等等。
像上面這些東西,如果我們只是一個在公司裡面負責前端的人,可能永遠都有同事幫你做好,除非你有辦法做 sideproject,不然其實也很難有機會去接觸並切用在實戰上。未來的職涯發展上面,因為只有前端技能,所以能夠發展的路也會很受限。
但是為了接案,為了求生存,上面這些東西我們可以更積極的來具備,所以我覺得接案對於拓展自己的技能樹是有幫助的。
並且對於上面這些更了解的話,其實對我們自己在公司裡面的工作也是會很有幫助的。你更有辦法跟同事來合作、討論,因為你了解的東西更廣、更全面。
透過接案大量接觸不同產業
其實我們在轉職的時候,也會去思考說,到底我跨到哪個產業可能適合我?我們一定要離職、換工作,才有辦法深入的去接觸不同產業嗎?如過為了探索自己的興趣和職涯,而必須要離職換工作,我覺得這個代價真的付出太大。說不定你跳了之後發現原本的才是更適合自己的。
原本我是在投放廣告相關的公司裡面任職,但是透過接案,我可以接觸到不同領域,ex: 教育、遊戲、NFT、健康食品電商、賣酒網、小農、電子產品供應商、傳產科技、生態保育、物流業、社團法人...等等。
我們可以對不同產業有初步的認識,也能夠認識不同產業的朋友、累積人脈。
所以我認為他是一個不用付出很大的代價、低成本,但是可以快速探索各種產業、累積人脈的方式。
接案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流程與策略
這個也是我在這本書當中提到的很重要的一個知識點。之前我在 WebConf 也有提過這件事。
接案越接越多的時候,我越來越覺得接案的流程很重要。
包含我自己,我們常常可以聽到有一些有抱負的同事這樣講:
你看,你會前端、我會後端,我們技術都是 senior 以上,我們掌握技術,接案一定會很成功(創業一定會很成功),沒有什麼東西難得了我們。沒有成功真的沒道理。
但是在接案過程中,很多東西不是你軟體技術強、設計技術強,就能夠解決。ex:
- 接到案子不容易,但是好不容易有一個客戶,結果他一直跟你殺價,殺到低於市場價格
- 你已經幫客戶完成案子了,但是客戶一直挑三撿四,要你東改西改,遲遲不給你尾款
- 團隊用技術角度估算工時(「這個功能 3 天就能寫完」),卻忽略會議、測試、修改、客戶反饋迴圈的時間,最後虧本結案。
- 客戶說,你的網站只在測試機給我測,沒有到正式機,不算完成。但是你怕上到正式機之後,他不付尾款,就把網站拿出去給客戶用,白嫖你之後說,我不需要這個網站了,不付尾款。
- 客戶畫大餅畫得很大,所以你聽了他的東西之後跟他來回討論了一兩個月,後來他說只做一個小功能,或不做了,但前面討論的部分你花了很多時間,卻沒有拿到錢。
- 客戶跟你臨時要一個功能,你好不容易做出來給他,他說跟他的預期不符,算了,請你改回去,因為他沒有多跟你要東西,所以不付錢。
- 客戶自己有設計師,但他是平面設計師,不是 UIUX 設計師,他畫出來的設計稿沒有規範,很多怪怪的地方,你硬是把它做出來之後,他還一直挑你毛病。
- 你跟客戶談好之後開始做,但是客戶三天兩頭就打電話來給你,跟你確認進度、催促你、跟你確認功能、改功能、讓你不堪其擾。
所以接案過程當中,我們的接案流程該怎麼設計?合約該怎麼設計?談判的時候應該注意哪一些項目?底線該怎麼樣才能夠踩穩?這些都是接案過程當中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你接案流程很流暢、很順之後,其實上面這些都不會是太大的問題,甚至大部分的問題可以直接避開。但這些部分如果沒有經歷過、學習過,當下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
接案對我的影響和幫助
接案不是萬靈丹,但他確實帶給我實質上的幫助 讓我在人生岔路口,做出一些選擇的時候,可以不用猶豫那麼久、可以有更多選項
以我自身為例,我沒有來自父母或岳家的經濟支援,正職薪資在同業中也是平均水平。但接案帶來的額外收入,讓我的家庭有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選擇權:
職涯上的幫助
- 培養多元的新技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全遠端)
- 跟各路好手結交朋友
- 有機會接觸和瞭解不同的產業
經濟上的幫助
- 結婚所有需要的開銷,例如婚紗、聘金、宴客…能夠自己完全負擔
- 我跟太太能夠每年安排國內外的旅遊
- 我和太太能靠自己的能力買房
- 負擔得起房屋裝修
- 支撐生產、月子中心、育嬰的所有開銷
- 父母家出了意外需要經濟支援,自己也能出點微薄之力
生活:
- 實現全遠端工作模式
- 能夠返鄉回台中,就近照顧家人
- 能夠參與子女的成長
這個是我之前工作轉換的期間,有幾個月的時間沒有工作。
那陣子我想要做一點別的事情來豐富自己的生活,所以我去學了潛水。
因此,我就可以邊接案邊玩。上午處理接案的事情,下午就下個兩隻氣瓶。
有時則在潛完第一支氣瓶後,趁著水面休息時間打開筆電寫寫程式,等身體充分恢復後,再進行第二潛。
關於本書
- 教你如何不用上班(誤)
- 介紹接案領域的大小事
- 接案的類型、形式、接案的優缺點
- 開始接案的話,需要準備什麼?
- 心態、軟硬體、流程、策略
- 接案常見問題
- 案源、夥伴、技能、合約、談判、酬勞、客戶經營...
- 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哪些一般上班族不會遇到的情境?
- 遇到困難時的應對策略
- 作者自身血淋淋的實際案例(鬼故事)
- 作者面對問題的思考方式與反思
什麼人適合讀者本書?
- 對接案感興趣的人
- 想以接案拓展職涯的人
- 剛開始接觸接案的人
- 有接案經驗的人
- 希望賺取額外收入的人
- 對數位遊牧感興趣的人
- 想跟作者交朋友的人
- 不限工程師,各種接案類型的人
- 單純想看看接案鬼故事的人
- 不務正業、不想上班的人(誤)
活動網址
https://www.accupass.com/event/2507220250211802479451
購書資訊
👉 前往書籍介紹頁: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6264142380
一起打造屬於你的專業與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