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自由接案 Redefine:自由不是只有一種形狀
對於自由接案的想像
想到自由接案,大家腦中浮現的畫面是什麼呢?
是帶著筆電來到國外一處陽光燦爛的海灘上,在椰子樹陰下愜意的敲著程式碼。
還是坐在一個充滿氛圍感的咖啡廳角落,一邊喝著咖啡享受悠閒時光,一邊做著自己喜歡的工作。
這些畫面確實美好,令人心生嚮往。
自由接案賦予了生活完全的彈性,你是自己時間的主人。
你不必在尖峰時刻像是擠沙丁魚一樣的通勤,也不用穿著雨衣淋著雨騎機車上班。
甚至,你能夠按照自己的生理時鐘、自己的步調安排最有效率的工作時間。不用明明很累了還要在辦公室裝忙,其實自己根本就累到無法專心。
然而,自由的另一個現實面,就是必須要自律,以及面對各種不確定性。
很可能已經深夜,你還需要獨自一個人面對電腦螢幕,為了趕案子而焦頭爛額。
每次手機響起或是訊息通知,都深怕是接到客戶的電話,又要面對一大堆無理的要求。
角色扮演上,你同時是公司負責人、也是業務、也是專案執行者,你要同時具備多種能力,並且在多種角色之間切換。
很可能,你的收入時而豐厚,時而乾枯,要常常煩惱下一個案子在哪裡。
可能大部分對於自由接案躍躍欲試的人,腦中的想像比較偏向於前者。
而對於自由接案感到害怕的人,腦中的想像會比較偏向後者。
但其實這些對於自由接案的想像,很可能同時都會在同一個人身上發生,只是我們看到的是令人羨慕的那一面,還是令人害怕的那一面而已。
想要接案的目的與動機?
在現代的職場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開始探索接案這條道路。
各位,不論你是剛開始想要投入接案的人,或是已經接案一陣子的人,你是否曾經靜下來仔細想想,你想要透過接案,實現怎麼樣的生活或目標呢?
想要自由?
有些人追求的是時間與地點的自主,渴望擺脫朝九晚五與辦公室束縛,那麼你會傾向選擇遠端工作、彈性時程的案件,並可能發展成數位游牧。
想要錢?
有些人是想要賺更多錢。如果快速累積收入是你的主要目標,那我們在接案的時候,就會去選擇更高報酬的案件、高CP值,有些案子他是短期急件,會有相對高的報酬。或是你會願意同時承接多個案子,即使你會需要每天熬夜也在所不惜。
想要能力?
有些人會想要透過接案來拓展自己的技能、累積自己更多元的經驗。例如說他公司專案一直無法導入 AI,他想要找一個跟 AI 有關的工作、或是想要有串接金流的經驗、想要有區塊鏈、Web3 相關的經驗、全英文環境的工作經驗。那麼你會傾向選擇具有挑戰性、能接觸新技術或跨領域合作的案件。策略上,你可能願意暫時接受較低報酬,以換取學習機會與累積作品集內容。
想要有底氣?
在職涯的過程當中,有時候我們會有一些「現在不做,以後就沒有機會做」的規劃
- ex: 想出國旅遊,但是錢不夠,所以不敢辭掉,如果存了幾年之後,有可能狀況又改變,有錢也無法出國了
- ex: 想要多一點時間陪伴家人、照顧家人,但是沒有工作就沒有錢
- ex: 你對自己的職涯迷惘,希望能夠重新思考再出發,可是沒有工作就沒有錢、家人會擔心...
但今天如果你有另外接案的工作,上面這些困難的門檻就會降低。有些事情原本完全不可能,就會變成有一點點可能、或是有可能狀況就會改變,機會就會出現。
想要名譽?
有些人他接案是希望能夠建立個人品牌、提升業界的能見度。所以他在選擇案件的時候,會想要找一些容易曝光、累積知名度的案件,例如幫某個知名企業解決一個重大議題。或者參與知名公益團體的專案,讓自己建立某種形象。所以自由、錢,就不是他優先考慮是否要承接的條件。
想要逃避?
有些人接案是為了逃離現有工作的壓力、逃離職場上不良的人際關係、或者想要逃離他現有的工作型態。那有可能他就會去找一個跟他目前正職完全不同領域的工作,希望能夠為自己的未來找到另一種可能性或是出口。
接案的目的與動機,對我們每一個接案者來說,都是最重要的,可以說是我們的初心。
根據目的與動機,會決定我們接案的型態、接案的策略、案源的選擇。所有一切都會圍繞著我們的目的與動機。
如果失去了(忘記了)目的與動機,很可能在接案的過程當中失去了自己的初心。變得與自己最初的夢想互相違背,選擇了一條自己不想走上的道路。例如:
- 我們明明想要的是自由,但是一直被那些「接案應該要賺更多錢」的想法干擾,導致到最後忙得天昏地暗,失去了自由。
- 想要累積能力的人,一直被高薪案源誘惑,或是一直在意別人的眼光,是不是 IG 上面有在國外咖啡廳打卡很 chill 的樣子,導致忙到後來也沒有累積到自己想要的能力和經驗。
成功的自由接案者只能有一種形狀?
這個圖片是我網路上隨便找來的一張廣告,這樣的文案我覺得很常看到。
這個文案真的令人對接案感到很心動!好像接了案就可以這樣子過生活。
但事實上,每週工作兩天,薪水就能夠像是全職上班族,並不是接案對你的絕對承諾。要達到這個目標需要有一定的實力、經驗和機緣,並不是一開始接案就能夠達成。
而且其實我覺得這個文案有一些貓膩,每週只工作兩天,是零零碎碎的時間加起來2天嗎?還是集中在一個禮拜固定兩天?那為什麼是2天?是你的案子只夠你做兩天嗎?還是你真的把它控制在兩天呢?再多你就不接嗎?
「薪水和全職上班族時一樣」,是和哪一個上班族來比較?如果是以目前最低工資兩萬八來看的話,是符合這句話沒錯,但這是你想要的嗎?那這個薪水,是一個穩定的薪水,還是有時候有達到,有時候沒達到?
其實中間有很多東西值得我們去探究和思考。
回過頭來說,就算這件事情是符合我們的想像的話,那是否這個狀態是符合每一個接案者對於接案的期待呢?
所以,我才會想要強調說,成功的自由接案,不會只有一種形狀。
動機不同,你心中理想生活的樣貌就會不同,而「成功」的定義,自然也就因人而異。
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
大家開始知道我接案之後,就會一直問一些類似的問題:
- 如何從一般的公司制度生活中跳脫?
- 如何成為完全的自由工作者?
我覺得這些問題對我而言,真的很難回答,理由是因為,我的狀態其實一直在改變,為了符合我當下的需要去做主動性的調整。
我有時候是全職接案、有時候是兼職接案、有時候是暫停接案。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並不認為只有全職接案才是成功的接案。
假設我們把工作型態分成兩個極端,一個是全職接案,一個是全職在公司上班。
我們的職涯其實不是只能二選一。他是一個選擇光譜,你要做的事情是在這個光譜上找到自己最舒適的位置。
而且,誰跟你說你就只能選擇一個位置?
我們可以按照自己當下的需要,來調整自己在光譜上的位置,我認爲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成功,是你透過每一個案子,一步步塑造出自己未來想要的職業樣貌。
你所做的,不是活成別人眼中的成功案例,而是清楚知道自己為何出發、前往哪裡。
接案的人生如此吸引人,因為它同時允許多種成功的形象──無論是財富、自由、成長,或是影響力,你都可以客製化屬於你的成功。
我們要活成讓自己感到滿足的樣子,而不是活成別人期待、羨慕的樣子
案源的選擇
因此,我們可以基於自己的初衷,來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案子。不同的目標,決定了你該追求什麼樣的案源、如何分配時間,以及用什麼標準衡量每一次合作的價值。
-
若你追求「時間自主」:
- 理想的案源是節奏穩定、溝通清晰、範疇明確的長期合作型客戶。這類客戶尊重專業、不過度干預,讓你能在約定時程內高效完成工作,真正實現「用時間換自由」。應避免需求反覆、緊急加班成常態的案子,哪怕報酬再高,都可能侵蝕你最珍貴的生活品質。
- ex:
- 網站維護合約: 每月固定金額,負責客戶網站的簡單更新、備份、安全性檢查。
- 社群媒體固定發文: 每週或每月為客戶產出固定數量的貼文(圖文、短影音),節奏固定。
-
若你追求「更高收入」:
- 應聚焦於高報酬、高價值、或有助於建立多元現金流的案型。這可能來自於:
- 具備高度專業門檻的技術或顧問型案件;
- 能按成果分潤的長期合作專案;
- 來自不同產業或客戶的案源組合,分散風險的同時也創造疊加收益。此時,效率與規模化是關鍵,可考慮將部分任務外包或建立小型團隊,讓自己專注於價值最高的環節。
- ex:
- 大型網站/APP建置: 負責整個電商平台或產品APP的規劃與開發。
- 績效導向專案: 例如「幫我提升網站轉換率20%」、「為我的新產品規劃上市廣告並達成XX訂單」,報酬與成果掛鉤。
- 應聚焦於高報酬、高價值、或有助於建立多元現金流的案型。這可能來自於:
-
若你追求「技能探索與職涯轉換」:
- 應主動選擇能拓展你能力邊界的案子。即使是報酬稍低,但能讓你接觸新領域、新技術或累積關鍵作品集的案子,也極具戰略價值。這類案源是對未來的投資,幫助你從「執行者」逐步轉型為「問題解決者」,並為長遠的職涯可能性鋪路。
- ex:
- 用新技術完成專案: 例如,你是前端工程師,主動接下一個需要用到 Next.js 或 GraphQL 的案子。
- 跨領域合作案: 例如,你是設計師,與一位後端工程師合作接下一個完整的 APP 開發案,從中學習開發流程。
-
若你追求的是「離職的底氣」:
- 則應優先選擇「穩定可靠」且「與現有技能高度相關」的案源。目標不是在短期內耗盡所有精力,而是逐步建立一個離開正職後也能無縫接軌的客戶基礎與現金流。這類案源不求量大,但求「信任度高」、「付款準時」,並且能累積出讓你未來能自信報價的成功案例。
- ex:
- 與正職工作相似的兼職專案: 例如,你白天是行銷專員,晚上接一個幫小品牌經營FB/IG的案子。
- 小型、可預估工時的開發或設計案: 例如一個簡單的企業官網製作、一套活動頁面設計。
真正的策略,是讓每一個案子的選擇,都與你心中的「成功圖像」同步。不必羨慕他人每週只工作兩天的瀟灑,也無需焦慮於他人驚人的年收入數字。
但如果你追求的目標有兩個以上,例如你想要追求自由又想要更高收入,不是不可能,但初期來說比較困難,甚至有可能會讓你在選擇的過程當中失焦。
所以如果你有兩個目標以上,建議你最好也先排好優先順序。
我適合接案嗎?
回過頭來想,其實大家很愛問的一個問題是「我到底適不適合接案?」
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曾經有許多朋友跟我說,他也很想嘗試接案,但是礙於下面這些理由,讓他不敢踏出那一步,或不知道怎麼踏出那一步:
- 我覺得我口才不好、不擅長溝通,是不是不太適合接案?
- 每次要跟客戶談報價,我就會緊張,不知道該怎麼開口
- 我很邊緣、認識的人很少,不知道從哪裡找到第一個客戶
- 我剛畢業,感覺經驗不夠、履歷不漂亮,客戶可能不會相信我
- 我怕萬一專案做不好,會影響我的職業生涯
- 接案好像需要很厲害,我覺得自己沒有那麼厲害,應該不太適合接案
我想以「溝通能力的迷思」來舉例。朋友說「我覺得我口才不好、不擅長溝通,是不是不太適合接案?」。
讀者們可以仔細想想看這句話,你會有這樣的擔心,是你在站自己的角度來看接案這件事情。你覺得需要口條很好,才有辦法跟難纏的客戶溝通、斡旋,才有辦法順利拿下案子,才不會在過程中讓自己吃虧,這樣的情境是身為接案者的我們對於接案單方面的想像。
對於「口才好」這件事情,我猜大多數的人可能跟我的想像很接近,就是腦海中會出現一個油腔滑調的業務嘴,擁有三寸不爛之舌,對於講話的應對進退反應很快,也很像綜藝節目裡面的綜藝主持天王,所以他在對話過程中擁有很強的主導權,讓客戶對他服服貼貼。
但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
換個立場來思考,你或許會有不同的想法。假設今天我們扮演的是業主,要發一個案子出來招募接案者。你想要把案子發給怎麼樣的客戶呢?
如果來應徵的接案者,他口才很好,油腔滑調業務嘴,你覺得這樣的人就是好溝通的人嗎?這樣的人你就一定會對他放心嗎?想到這裡,我想我們心裡都明白,我們想像中的那種「口才很好的人」,他在接案上面並不一定佔有絕對的優勢。 反之,業主真正在意的是什麼?其實就是你的「專業能力」以及對你的「信任感」。
回到原本的問題,「我適合接案嗎?」通常卡住你不敢往前的,都不會是無法接案的理由。
這個問題的背後,充滿了對自我的否定和對未知的恐懼。我們真正該問的是:「我該如何開始接案?」 或 「我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才能為第一個客戶創造價值?」
這將把你的思維從「我缺乏什麼」的固定心態,轉變為「我可以學習什麼」的成長心態。
- 覺得溝通不好?那就專注於「傾聽」和「寫作」,用清晰的文件和問卷來補足,書面溝通往往比口說更準確。
- 不會報價?就去研究市場行情、拆解成本,準備好一份報價單模板,讓數字替你說話。
- 沒有人脈?就從主動分享你的專業開始,在網路論壇幫助別人,讓你的能力被看見。
- 擔心做不好?那就從一個小到不可能失敗的案子開始,或用一個超低的「友情價」換取第一次的實戰經驗。
適合與否,不是一個先天決定的狀態,而是一個後天學習的過程。 你最強大的後盾,永遠是你的專業和負責任的態度。現在,你需要做的不是再給自己任何一個退縮的理由,而是為自己找到第一個行動的藉口。
接案不可怕,但你準備好了嗎?
我已經具備足夠的專業技能了(ex: 程式能力很強、設計能力很強、某某專業能力很強...),那我應該算是已經準備好了,就差一個案子了,對吧?
我認為「對,也不對」。因為要看你接案的形式。
如果我們接的案子,是去當別人團隊的外包人員,那大部分的狀況下,我們只需要具備外包人員該有的專業技能就能夠滿足工作所需。雖然說還是會有一些意外狀況要處理。
但如果我們是一個專案的承包商的話,那我們就不能只是會這些專業能力而已。因為專業能力只是這個接案過程中的一小部分。
- 業務開發、需求討論
- 提案、報價、估時
- 簽訂合約、交付訂金
- 專案執行
- 成果展示、驗收
- 交付尾款
- 結案
上面是我們接案會進行的常見流程。在進行這些流程的過程當中,可能會有許多意外、棘手的狀況我們需要去面對、解決。 如果有任何一個環節沒有處理好,很可能這個專案會無法順利結案。
- 業務開發、需求討論
- 我們常在工作時抱怨 PM 需求不明確。但你要知道,在接案的情境中,需求不明確是常態。在會議中不斷改變想法,甚至提出互相矛盾的功能要求,導致專案範圍難以界定。
- 提案、報價、估時
- 報價高,怕客戶跑了。報價低,怕自己虧了。
- 低估專案複雜度,報價過低後發現工時嚴重超支,但已無法調整價格,導致虧本執行或需與客戶重新議價的尷尬局面。
- 簽訂合約、交付訂金
- 客戶以「盡快開工」為由要求先開始工作,但用各種藉口拖延簽約和支付訂金,後續可能發生款項糾紛或賴帳風險。
- 專案執行
- 關鍵技術遇到無法預期的困難(例如第三方API突然停止服務),導致開發時程嚴重延誤,需要緊急尋找替代方案。
- 成果展示、驗收
- 客戶在驗收階段突然提出「這雖然符合規格,但不是我想要的」這種主觀意見,要求免費大幅修改超出原定範圍的內容。
- 交付尾款
- 專案完成後客戶以各種微小瑕疵為理由拒絕支付尾款,甚至要求額外免費維護服務才願意付款。
- 結案
- 客戶結案後持續以「小問題」為由不斷要求免費技術支援,導致無法真正結束專案投入新工作。
從上述的例子可以看到,專業技能是接案的入場券,但絕非成功的保證。這些流程中棘手的「非技術性問題」,才是真正決定一個案子成敗的關鍵。
如果我們只具備專業技能,卻從未思考過這些潛在的挑戰,那麼當問題突然來襲時,我們很容易陷入手忙腳亂、甚至做出錯誤決策的困境。
然而,這些問題並非無法解決。真正的關鍵在於 「事前準備」 與 「策略思考」 。只要我們能事先預習這些課題,進行沙盤推演,並準備好相對應的策略與合約規範,我們就能在問題發生時更加游刃有餘、從容不迫地應對,將危機化為轉機。
這也正是我在《不想上班的勇氣》一書中,希望與大家分享的核心精神。
書中探討了許多真實的接案案例與實用的應對策略,幫助大家事先考慮到各種接案有可能發生的突發狀況,讓我們能夠事先做好準備,不會手忙腳亂。
歡迎大家透過這本書跟我交流,讓我們一起在接案的路上走得更穩健、更長遠。
購書資訊
👉 前往書籍介紹頁:https://www.tenlong.com.tw/products/9786264142380
一起打造屬於你的專業與自由。